我國金屬礦產資源(特別是有色金屬和黃金) 的主要特點是大礦少、中小礦山多(約80%),并以“多、小、散”礦群的形態產出;傳統的小礦開采模式,極大地制約著礦業的發展。
對于小礦群的開發,人們的傳統思維就是“小礦只能小開”。 眾所周知,小礦開采模式的機械化水平低、生產管理粗放、礦業秩序混亂、生態遭受破壞,礦業發展不可持續。盡管全國中小礦山星羅棋布,但長期來人們未能正視這一嚴重制約礦業發展的問題,未能用心去破解這一難題。
全國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整頓與規范礦業秩序和資源整合的通知后,資源集中度普遍得到了提高,但資源整合后,金屬礦業還延續傳統的小礦開采模式嗎?該走什么道路,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全國金屬礦山原有3萬多座,整合后得以減少到9000多座。歷史早已證明:小礦開發的礦業格局,注定采選技術落后、安全事故頻發、資源回收率低、生態滿目瘡痍。誠然,資源整合后如果繼續小礦開發模式,則不會有礦山現代化的未來。因此,小礦開發模式必須盡快破解,只有這樣,中小礦山目前的困難局面才有可能改觀,具體方案可以從一下6個方面 :進行規劃改造:
1、創立以整合資源、統一規劃、產能優化配置、中小礦群集約化開發為核心的“區域礦山”建礦模式。
2、調查各礦區分礦種儲量及品位的三維分布,優化產能配置,重組區內礦山。
3、建設與集約化開采模式相適應的“區域礦山”大系統。
4、根據采選產能優化配置,建設區內集約化的現代化選廠。
5、創建分區共享、遠程控制的集約化生產輔助系統。
6、加速建設與集約化生產系統相適應的數字化、信息化應用平臺。
這種新的思維模式一旦得到大多礦業界朋友認可并且能夠推廣應用,眾多中小型有色金屬礦山企業就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到那時,對于三十多年專注礦山轉運設備生產的鶴壁市煤化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來說,同樣會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鶴壁煤化生產的雙質體振動給料給礦機又能為更多的經過改造的新型規模化礦山提供服務啦!